2011年4月20日,深圳特区报A5版《要闻》刊登了“把揽才平台建到硅谷”,介绍我院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模式,文章内容如下:
2010年1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硅谷创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美创新创业中心,致力于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实验室平台,孵化初创企业,成为海外人员日常交流、合作发展和回国创业的中心。
杨大力和他的团队从美国硅谷来到深圳创业,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了高效节能的微型化无线通信射频前端系统,它可应用于各类无线基站、直放站和移动单元的终端,属于节能减排的绿色无线产品,能够使整个无线系统节能4倍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这是深圳清华研究院创办的“深圳北美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也是“深圳(硅谷)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一年多来为深圳引进的第四个高科技团队,也是为全国引进的第20个高科技团队。
创新思维:到硅谷安营扎寨延揽人才
1996年,深圳清华研究院成立(以下简称研究院),创办了由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15年来,研究院硕果累累,已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然而,研究院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往高处走,提升水平;往远处走,国际视野;往纵深走,做精做强。研究院追求世界一流的技术和项目,而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源头。30年来清华毕业生出国2万多人中,70%集中在美国,仅硅谷就有一万多名清华校友,其中有一批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历练十年以上,具有创新思想,现在有非常强烈的回国创业愿望。因此,2009年9月,研究院决定,到硅谷创建北美创新创业中心,重点吸引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吸引高科技的创业团队。
2009年12月,硅谷“深圳北美创新创业中心”正式挂牌,现有8名员工。“创业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平台:他们在硅谷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租了270平米的办公室,迅速融入到留学生的各种推介活动中去;许多兴趣小组活动、沙龙等也到这儿举行;请清华校友、当地成功企业家来“创业中心”介绍项目,等等。“创业中心”很快门庭若市,成为广大留学生交流的中心。
但是,他们也注意到新问题,一些有意回国的海外研发人才技术尚不成熟,如马上回国可能导致水土不服,倘若在国外培育一段时间,待技术成熟时再移植到国内,成功率将大大提高。而且,不少留学生马上回国有各种困难,而按照原来的政策,回国创业的人全部回国落地后才能享受各项扶持政策。
创新模式:深圳硅谷孵化平台双互动
于是,他们马上调整策略,将扶持政策前移,在硅谷建立孵化平台,与深圳孵化基地互动,为回国人员的创新创业提供前期支持与服务,创新了引进人才的新模式。
设立“天使基金”。去年初,研究院与总部设在北京的清华企业家协会合资在硅谷成立了1000万美元的“天使基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硅谷项目或企业普遭“资金短缺风暴”,“天使基金”的成立无疑对硅谷的一些好项目“久旱逢甘雨”。
石墨烯,一个新鲜的名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久旱逢甘雨”的故事。石墨烯是一种新兴材料,堪称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的物质,是目前已知导电性能最出色的材料,科学家们预计石墨烯可以用于电动车、晶体管、触摸屏、基因测序等各个领域,将掀起材料行业的一次革命。但是,石墨烯是一种造价高昂的新材料,其合成技术和加工工艺尚未达到商用阶段,世界上许多顶尖材料科学家都在进行技术攻关,竞争激烈。
“创业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并得知某所大学的3位华人研究人员正在研发利用石墨烯将电容器的存储能力提高一个数量级课题,且他们正在艰苦“爬坡”之际,创业中心主动找到他们,建议他们先成立公司继续研发,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产业化。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拿出100万成立了公司,同时天使基金投资230万元。目前正在深圳和无锡两地共同开发这一技术,每个月已经能生产几十公斤中国的石墨烯。
石墨烯的发明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石墨烯立即走俏。现在研究院正继续孵化这家企业,帮助他们早日实现产业化。
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冯冠平告诉记者,深圳清华研究院还有十几亿的风险投资基金,凡是“天使基金”看好的项目,深圳的资金都会继续联动支持。石墨烯如果需要产业化,清华深圳的风险投资基金就会继续投入。
设立了“天使基金”,也使更多创业者带着项目纷纷找上门来,项目源明显扩大,每周都要对3-5个项目评审。有两个项目已在“创业中心”孵化。这270平米的办公室又成为企业孵化的平台。
建立实验室。几乎与“天使基金”同时,“创业中心”设立了宽带通信实验室和数字家庭实验室。深圳与硅谷的实验室互动,可以加速攻克科技难关,开头提到的杨大力团队就是这两地实验室互动的受益者。
杨大力研究的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一项全新技术。在创业中心的支持下,杨大力的团队在深圳和硅谷两地分工合作,6名成员在深圳,4名成员在硅谷。在硅谷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继续深化完善核心技术,而深圳清华研究院实验室则侧重加速产业化的应用研究。由于两地同时开发新产品,短时间就解决了“线性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核心问题,目前已经拿到2500万元的订单。
“硅谷毕竟更易接近世界最新技术,更易购置一流研发设备,我们把这种在深圳硅谷两地同时设置研发团队的模式称为双基地建设,可以组合优化两地的优势,达到成本最低、效果最优。”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冯冠平几句话便画龙点睛。
创新点子:举办北美创新创业大赛
如何遴选世界级技术和人才?让他们脱颖而出?作为一个新落户的创业促进机构,如何在吸引人才和项目的同时推广自身品牌?去年10月,“创业中心”与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清华企业家协会天使基金合作,在硅谷举办了“北美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
为了开展这次创业大赛,“创业中心”广为宣传,一时间成为硅谷华语电视栏目的热门话题,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冯冠平也专程飞往硅谷,成为网络视频的“红人”。
大赛的效果超出预期,到去年11月底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北美15个州共186个项目的申请。这些项目覆盖了生物医药、清洁技术和能源、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和系统、先进制造等五大领域。大赛组委会初选出66个项目。2011年1月9日,大赛决出前十名获奖项目,资助该项比赛的国内某城市当即与一个获奖项目签约。
“北美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拓宽了“创业中心”遴选项目的视野,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浮出水面,决赛当天,有近千人参加了大会,创新创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一年多来,清华研究院为“创业中心”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贵”,但清华研究院院长冯冠平说:“值!”
确实值!“创业中心”的设立,改变了过去“在家等人才、开会招人才”的传统做法,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点子,建立起深圳与硅谷双方互动的孵化平台,把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企业孵化、开拓海内外市场结合起来,为国际人才进入深圳及中国更广阔的内地搭建起研发平台、投资平台、交流平台、孵化平台。去年,“创业中心”的人才聚集工程成为“深圳十大自主创新项目”之一。
市委、市政府也充分肯定了“创业中心”的做法。去年9月,市委书记王荣率领深圳第七次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团到美国延揽人才之时,亲自为“深圳(硅谷)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揭牌,使“创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深圳在海外招揽人才的前沿阵地。
如今,“创业中心”正在继续努力工作。我们相信,它将为深圳源源不断地引进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好项目!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范京蓉 文/图
把揽才平台建到硅谷